(五)落实政策助农、产业兴农,大力推动农民致富增收
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夯实改革发展农业基础。
守牢防止返贫底线。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推动帮扶产业“四个一批”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促进稳岗就业,确保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不低于68%。健全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护机制,进一步规范村集体“三资”【15】管理,探索和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。
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严格落实耕地“大占补”【16】要求,加大耕地恢复和土地开发力度,有序开展耕地指标流转交易。新建(提升)高标准农田5400亩,完成绿色种养循环试点10万亩,建设蕉坑中型灌区,种粮大户增至255户,确保粮食总产1.11亿斤以上。加强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、粮食烘干中心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运营管理,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。
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。促进陈皮产业扩面延链,茶枝柑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,建成采后商品化处理包装厂和仓储物流中心,新增1家陈皮深加工企业,开发2个延伸产品。加强柑橘黄龙病科学防控,确保普查病株率控制在5%以内,脐橙年产稳定在3万吨。改造(提升)设施蔬菜基地1500亩、中药材基地300亩,新(改)造油茶林3000亩,改造毛竹低产林2600亩,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3万头。新建龙塘蔬菜大棚基地。新增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、1家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基地、2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、3个富硒产品。新培育年营收超亿元农业企业1家、引进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1个。
(六)推进降碳减污、扩绿增长,不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
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抓实生态环保工作,推进系统治理、低碳发展,擦亮改革发展生态底色。
加强污染防治。完成中央、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整改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,保持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%。加强污水源头管控、精准溯源、系统治理,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。完成田螺湖稀土尾水处理站、屏风寨调水工程建设,严厉打击稀土盗采等违法犯罪行为。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,加强涉重金属、涉高盐废水企业监管。完成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,新(改)建城区污水管网8公里,城区污水纳管率达90%以上。规范养殖场审批监管,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。推进小黄坝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,建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。
筑牢生态屏障。开展河湖“清四乱”三年行动,巩固提升九曲河等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。争取实施东江中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项目。完成下历河、鹅公河、老城河圩镇段、桃江源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,实施河道治理67公里、湖泊清淤142亩,新建生态缓冲带83公里。改造低质低效林7.14万亩,营造林1.5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18平方公里。加快建设国储林(一期),建成车步苗木示范基地,收储林地5万亩、抚育林木2万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