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。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上线公众版“三线一单”数据应用平台。建好北方海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、黄海海洋辐射监测基地,抓好全国首家陆海统筹生态治理重点实验室建设。深入落实河长制、湖长制、林长制、湾长制,实施沂蒙山、莱州湾、大运河、小清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。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,完成精准造林10万亩。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海湾,绘就绿水青山生态齐鲁新画卷。
(十)抓实抓好文化繁荣兴盛。坚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,深入推进文化“两创”,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。
一是打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品牌。深化儒家文化、齐文化等挖掘阐发,加快长城、大运河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,突出抓好“四廊一线”重点项目。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,实施“山东文脉”“文物活化”等工程,推进《齐鲁文库》编纂,建好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。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擦亮“海岱考古”品牌,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。做好古城镇、古村落、古建筑、古街古巷、古树等保护工作。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。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,加快沂蒙、胶东、渤海、鲁西等红色文化片区建设,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、代代相传。
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做实“五为”文明实践,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。健全文化名师大家培养机制,推动山东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。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,塑造鲁剧包括网络鲁剧新优势。建好齐鲁文化云,一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城镇文化社区建设,制定文化惠民清单,建设城市艺术综合体、文化驿站、城乡书房等350个。开展小戏小剧杂技创演、公益电影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。推动共建共享“大众”等新媒体平台,建好用好市县融媒体中心。实施百家数字文化企业创新工程,加快推动“山东手造”走出去。办好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、山东文化艺术节。积极备战参赛巴黎奥运会、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。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,讲实讲好新时代“山东故事”。
三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。大力发展研学游、非遗游、民俗游、文博游,打造一批休闲度假、旅游演艺、邮轮旅游、户外运动等优质产品,推出一批温泉旅游、冰雪运动等示范项目。推进景区焕新,新增4A级以上景区不少于10家。加快休闲度假酒店集群、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,力争年内五星级饭店达到48家。建设旅游公路900公里,打造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线路6条。办好旅游发展大会,以市场化方式举办乡村旅游节、生态旅游节、国际旅游周。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持续做强“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”品牌,让山东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。